快要中秋節,大家都在做月餅,我卻在忙著打貢丸。
吃月餅或是習俗,但對於距離各種亞洲食材都很遙遠的我來說,打貢丸卻是民生。接下來即將進入涼颼颼的吃鍋季節,冰箱裡總要備些“不求人火鍋料”。
於是這個季節,但凡是有從忙碌的秋耕中騰出手喘口氣的時間,我都在忙著醃酸菜泡菜、打貢丸魚丸、做甜不辣素米糕…… 總要把冰箱囤滿好過冬的吃食,才不心焦。
我家的貢丸-魚丸-牛肉丸,最初源自周老師的食譜,到如已經成為「自由式」。
在美國市場要找到合適配比的肉材總是大費周章,索性有什麼打什麼,無招勝有招。
最常用的是肥瘦15-85的豬絞肉,就這樣稀里嘩啦的放調理機或攪拌機中打成鬆泡泡的模樣,虎口擠出一粒粒丸子,小滾水煨熟後冰鎮,然後冷凍保存。
雖然自家貢丸陽春又差強人意,但起碼都是原型食材,而且不用被百哩之外的華人市場挾制,想吃做就好,很安心、很愜意。
題外話:
中午正做著貢丸的時候拍了張照片寄給在上班的老張。
那頭興奮地回覆:「貢丸麵!」
我說只知道貢丸湯貢丸米粉,從不知居然還有貢丸麵這號?!
老張嘆:「齁妳這個北部小孩什麼都沒吃過,貢丸麵可是我以前補習的最愛,便宜又大碗!」
好吧,我承認孤陋寡聞,不過這跟住台北也沒啥關係。幼時家裡很少讓我們外食,上了高中好不容易有了通勤途中的自由,但就快活了短短三個月便出國了,哪有機會弄清楚貢丸麵嘛~~~
大家快來告訴我台灣還有哪些好吃的貢丸料理啊👇👇👇